close

文/徐樹翔

自英國留學歸來的藝術管理碩士梁郁倫,投身藝術相關工作七年,卻於2009年離開熟悉的台北職場,毅然決然與先生決定回到花蓮縣鳳林鎮,與婆婆鍾媽媽一同打造「美好花生」,不僅僅只是炒花生、賣花生,更以自己的所學為人口外移嚴重的鳳林小鎮找到新的價值與定位。

兩年前,鍾媽媽有感於炒花生耗費體力甚鉅,有意收起生意退休;梁郁倫與先生深怕傳統手藝即將消失,於是放下多年從事的藝術相關工作,與先生返鄉協助鍾媽媽共同經營炒花生事業。

「其實我回來只是架設了部落格,寫寫故事而已。」梁郁倫謙虛地表示,在她與先生回鳳林之前,婆婆鍾媽媽不僅早已獨力經營炒花生事業,更將斗笠花布、牛車與牽牛花等客家生活的文化象徵元素融入瓶身包裝裡面。

但關鍵的部分是:梁郁倫以網路行銷為炒花生、賣花生這件事情賦予了新的定位跟面貌。「故事代表著生活最真實的樣貌,同時最能打動人心;透過說故事,去結合炒花生的傳統手藝,想傳達一種人的情感的滋味在裡面。這是我想要去做的方向。」

梁郁倫說,一生中有很多決定,每個當下的決定可能跟上一段經歷有很大的關係。由於曾赴倫敦念書,在外地求學時常懷念起吃不到的熟悉家鄉菜,這段經歷讓她開始珍惜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;因此,當聽到鍾媽媽即將退休,她便開始思考回來接手這樣具有價值的客家傳統食藝。

因為鍾媽媽說炒花生要先認識花生,所以回來的前三個月只是站在一旁看她炒花生,其餘時間都在剝花生、挑花生;直到三個月後的某天,鍾媽媽認為梁郁倫看夠了,於是開始讓她親手炒:「你完全不知道當鍋鏟在你手上、面對著鍋爐溫度有多高,簡直是汗如雨下,慌忙的結果下我把花生炒焦了。在鳳林的生活比想像中忙碌,不只白天要炒花生、剝花生、挑花生及收購,晚上還要經營部落格寫文章,於是回來一年後我甚至累倒了。」

「很多人覺得我現在回來做的事情跟以前的職場經驗沒有關係 ,但我覺得中間的轉換只是一個過渡,只要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裡就好了。」在經過一年炒花生的紮實訓練之後,去年12月梁郁倫帶著「美好花生」參加簡單生活節,特別設計了三款紀念印章。「一個城市(或社群)最大的靈魂就是文化,而鄉鎮的發展聚落就在於飲食文化的累積。這不只是一罐炒花生的事情,我還要更多人認識鳳林。」她說,因花生是在鳳林種的,具有地域性特色,故她將自身的觀察設計成鳳林鎮常見的:麵包樹、八哥以及雉雞三款紀念章,以她的方式詮釋了嶄新的鳳林鎮,並介紹給大家。

除了紀念章之外,她也利用花生瓶口的花布縫製成了早期大家都很熟悉的童玩-沙包。梁郁倫說,在食衣住行育樂之中,有很多好的東西可以傳承下來,今年過年突發奇想做了一百組沙包,結果全數賣光!在幾通詢問的電話中與顧客聊天,發現有一小群人認同自己在做的事情,也知道她所要做的是什麼,令她很感動,也很珍惜。

「很多東西現在看沒有什麼,十年後卻可能變得珍貴。人類跳躍式的進步太快了,所以我們看到眼前可以珍惜的好的東西,就去會做;在做的同時要思考如何賦予當下的潮流跟精神在裡面。」或許是多年跟藝術工作者一起工作,梁郁倫在保留傳統之際,同時也融入了新思維;為農產品、鳳林鎮乃至農業及客家文化,注入她這一代新的眼光及力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cb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