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/姚南宏

 
魏琬樺(中)2005年榮獲親善大使頒獎典禮 (圖/魏琬樺提供)

「做志工就是我的休閒!」魏琬樺受到國小老師劉美嬌的身教影響,從國一開始主動接觸志願性服務工作。就讀桃園振聲高中時,她與環保志工隊的師生夥伴一起發揮行動力,連結社區居民讓休耕農地「復活」,成為一片美麗花海。

魏琬樺說,當時跟志工隊同學到社區掃街,發現學校後面有一塊空地,幾個同學聚在一起討論,聊到如果能在空地上做些什麼,該有多好。社團老師聽到後,跟同學分享復活休耕農地的概念,並運用手邊資源進行計畫。

老師帶著團隊成員拜訪里長,才得知地主恰巧是振聲高中同學的祖父。魏琬樺說,政府每年都會補助6萬給休耕農地的地主,要符合休耕農地的定義必須種植「綠肥」,例如大波斯菊與向日葵就屬於此類作物,除了具備美觀功效,花朵枯萎後經過翻土,又可肥沃土地。

社團老師與地主溝通了兩、三次,最後用簽約的方式,保證不會破壞農地,也承諾不會讓地主權益受損。環保志工隊成員也找到地主孫子,希望能用同學身分說服他。

從原本單純推廣志工的想法,到最後演變成社區總體營造的活動。魏琬樺表示,以前做志工都在學校裡面,連結社區則是一種新的體驗,「花海種出來之後,社區居民與學生都會來拍照,里長還說治安因此變好。」

休耕農地「進階」成一片花海,週遭原本亂停車與亂丟垃圾的問題也迎刃而解。魏琬樺與夥伴的努力也受到肯定,她在高二那年從台灣1452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,拿下第五屆保德信「青少年志工菁英獎」的親善大使獎。

「得獎是對自我的肯定與別人對我的認同,同時也是學校對這個環節的認同。」魏琬樺說,家人先前僅知道自己在做好事,詳細內容並不是很瞭解。不過母親參與頒獎典禮後,對女兒的興趣更加瞭解,也會提供資源協助從事志工活動,親子關係變得更好。

談到魏琬樺超過十年的志工人生,起點應該從國小導師劉美嬌的啟發開始。劉老師從教育裡開始提倡證嚴法師的靜思語,透過分享、教學以及聯絡簿等方式,對學生產生日積月累的影響。

在921地震發生後,劉美嬌老師帶著班上同學參加義賣與園遊會,「義賣一份心意」在魏琬樺心中埋下「做志工很好」的想法。當全校沒有班級願意接手資源回收的工作時,劉老師卻身體力行帶著同學接下工作,讓魏琬樺感受到環保與慈善的精神意義。

魏琬樺就讀明新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時,受到劉美嬌老師潛移默化的身教影響,也選擇加入校內的慈青社,兩人的師生情誼也因慈濟活動而延續,在今年8月要一起到四川進行慈善交流。

今年畢業的魏琬樺坦言「NGO是我的夢想!是想做的事情。」但是孝順的她希望從事建築業的父母親在退休後,能擁有一份副業,因此決定在30歲之前跟姐姐們一起努力幫忙家裡的餐飲工作。

魏琬樺仍然利用閒暇時間參與志工活動,目前也在接受救國團探索教育引導員的訓練,「我想做的是青年服務,因為我就是從青年服務出來的。」她說,如果出遊玩樂跟參與志工比起來,當然會選擇後者,因為參與志工是一件快樂的事情。

魏琬樺認為,台灣的青年志工政策除了針對國際事務、海外交流,「社區服務在地化」也十分重要。當年與環保志工隊夥伴打造的美麗角落,在2007年由社區居民接手。魏琬樺說,「社區居民做得更棒,我們只做一邊,他們做到兩邊!」。

這位年輕的「資深志工」在受訪時也建議政府,青年志工政策目前會因地區出現落差,例如花東地區與台北市就做得不錯,而桃竹苗的狀況可能就不是非常理想。她建議,凝聚青年力量從事公益,若能由政府領導整合會更好。


2004年5月環保志工隊同學於下課後輪流維護農地,除了拔雜草也順便維護馬路邊的環境(圖/魏琬樺提供)


魏琬樺(黑色衣服)升大學後仍持續做志工服務,大一參與明新慈青社的竹北老人院關懷活動。 (圖/魏琬樺提供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ocb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